為什么寶寶明明很困卻拼命反抗哄睡?真相原來是這樣......
2023-05-08 10:43:28
哄睡令很多媽媽疲憊不堪。有時候看著寶寶明明很困,卻拼命哭鬧、打挺、推人,就是不肯睡,這到底是怎么回事?怎么樣才能讓寶寶入睡容易一些?今天來聊聊這個話題。
寶寶在睡前短暫(比如5-10分鐘以內)地哼唧或哭鬧,然后安靜睡過去,這很常見,也不會去擔心。但如果寶寶在睡前哭鬧很久,那需要考慮以下可能原因:
意味著寶寶變得過度疲勞。過度疲勞狀態下,孩子會變得煩躁、愛哭鬧,看似很興奮還不想睡,但如果不睡繼續玩,又沒法平和、開心地玩。所以,在孩子過度疲勞狀態下哄睡,就會出現看著很困、但是哭鬧不安、沒法入睡。
我們都知道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他們每天總的睡眠需求會變化,比如:0- 3月齡:14-17小時;4- 11月齡:12-15小時;1- 2歲:11-14小時;3- 5歲:10-13小時。
總睡眠需求變化,會導致小睡次數、清醒時間長短、晚上入睡等隨之變化。比如,在8-10月齡期間,寶寶可能會從白天3次小睡,慢慢變成睡2次;在大約15-18月齡期間,從2次變到1次白天小睡。白天小睡變化的過渡階段,就可能會出現按照本來的作息,該睡覺了,但是隨著長大,按照現在的狀態其實還不困、還不想睡。
相比哄太晚,哄太早導致的睡前哭鬧相對少見一些,一般主要出現在周歲后的孩子。
分離焦慮一般在8-9月齡時開始顯現,到14-18月齡時達到頂峰,然后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逐步減少。
如果寶寶已經能夠體會比較明顯的分離焦慮,在睡前就可能會因為害怕與媽媽分開而抗拒入睡。
除了以上兩點之外,寶寶的氣質和性格也可能與寶寶睡前哭鬧有關,比如喜歡社交的寶寶,也許會因為覺得睡著之后就錯過玩的機會了,而抗拒睡覺。
如果寶寶整體入睡比較理想,只是突然在某次睡覺或某一天睡前有明顯的抗拒和哭鬧,那也要排查一下臨時性的原因,比如冷、熱、饑餓、尿片、身體不適等。如果是因為臨時性原因導致的睡前哭鬧明顯,一般隨著原因解除,也就解決了。

由于氣質、性格、心理發育等原因導致的睡前哭鬧和抗拒,我們沒有特別多能做的;但對于其他原因,我們可以嘗試以下3點來幫助寶寶減少睡前哭鬧:
平時注意觀察和了解寶寶的疲勞信號,盡量找出一些規律,比如看看寶寶出現哪種表現時,哄睡最順暢,那以后每次出現這個特定的表現時,就及時哄睡。
孩子的疲勞信號其實會隨著年齡變化而發生變化,而每一個孩子在哪種狀態下最容易入睡也各不相同,所以家長需要隨機應變,見招拆招。
與興奮逗玩不同,在寶寶每次睡覺前,可以特意安排一段溫馨、平和的時光,主要目的是讓寶寶慢慢平靜、舒緩下來,這樣特意設計起來的一小段睡前時光,也就是睡前程序。睡前程序強調平和、溫馨、寧靜、舒適的氛圍。
睡前程序里的具體活動主要根據寶寶年齡、喜好等來個體化選擇。除了常見的睡前洗澡、清潔口腔、拉上窗簾、調暗燈光、穿睡袋等,也可以嘗試播放舒緩的音樂,講睡前故事等。
對于周歲內的寶寶,一般睡前程序預留30分鐘就足夠,對于周歲后的孩子可能會需要久一些,比如預留45分鐘。
家長可以嘗試及早摸索寶寶的作息規律,比如仔細觀察寶寶每天大概什么時候醒來、什么時候小睡、晚上什么時候入睡等,從而找到屬于寶寶自己的睡眠作息規律。
按需的前提下,家長也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寶寶及時形成規律的作息,比如在嬰兒時期,可以按照以下方式來安排孩子一天作息和活動:
寶寶醒來→喂奶→換尿片→親子互動,同時留意寶寶是不是累了或困了→一旦發現寶寶有困了累了的跡象,及時安排小睡。
對于周歲后的孩子,也同樣強調規律作息,比如盡量保證每天入睡和起床時間差不多,按需午睡,避免過度疲勞,也要避免午睡起得太晚或睡得太久,從而減少晚上睡前哭鬧和抗拒的情況。